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變革。挑戰。教育的新嘗試。

(好久沒更新啦)
話說回來,沒更新的理由也是因為要等地球公民把文章刊登完,作為資料庫的這裡才能更新……不,算了,老實說就是我又忙又懶啦。

回到正題。哲學不難第二部是在第一部連載一年後開始的,在新的一年,我收到編輯的信:
"能不能改用故事的方式討論哲學議題呢?"
是這樣的,原來的哲學不難設計是針對哲學家,也就是哲學課程中主流的哲學史發展介紹。但這樣一來,故事性自然降低很多,文章也變得比較像知識介紹,缺少互動感。
"不然這樣感覺好像是哲學家不難,不是哲學不難捏!"
既然編輯大大這麼說(而且超有道理的),我也就想想辦法改革啦。
不過,大家應該都知道吧,要寫出可以進行探討的哲學故事,雖然很有趣,但難度是比哲學家介紹還高很多的。
更何況,要怎麼樣才能把哲學知識自然帶入故事裡,而不會變成作者自嗨,這更是一大挑戰。大家可以想像成是寫一篇哲學論文,必須引用你所認識的哲學概念,推敲那些大頭會講什麼話……而且那篇論文還得是小讀者也看得懂的(別忘了我們的主要讀者是國小和國中生)。
這種多重考驗對新手寫手來說真的不容易。再加上我當時只是個教育哲學碩士生,理論只是略懂略懂,訓練也沒有很夠。連理解某些大咖在講什麼都有點難了,何況要運用?
"讓我想一想吧。"
                           
那時候我是這樣回的,然後呢?就立刻討救兵了。
我試寫了第二部的第一篇故事,然後拿給系上的林逢祺教授和洪仁進教授看。很感謝的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答應了,而且洪老師還拿給女兒評比("所以說,有些用詞還是要更淺顯一點啦!")。
在結合老師意見修正之後,這篇論文……不,這篇一千八百字的短篇故事,終於交到了編輯手上。
編輯表示"還不錯"。於是這就是我們第二部開始新的模式了。
第二部的故事總共有六篇,因為我是兩個月交一篇,所以這就是一年份的了。這六個故事很集中在探討一些哲學,尤其是教育哲學的議題,和第三部後期的故事很不一樣。現在看來,這似乎反映出我從師大教育所到UCLA研究傾向的轉變。
同時間創作的滿月堂似乎也在這種發展下有些變化,只能說,周遭環境果然會影響創作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