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難度最高的部分在怎麼把老子的思想簡化。我後來決定採用王邦雄老師的解法,一來是比較熟,碩士時有接觸過(感謝林秀珍教授的老子課)一來是比較好和生活連結。這次結尾多了"想想看",是我想嘗試帶入反思。因為我覺得哲學最難的部分不是記誰講了什麼話,而是反省自己)
中國思想史中最重要的兩大主流,一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另一個是由老子所開創的道家。道家不同於積極從政的儒家,他們面對春秋戰國的亂局,看到百姓因戰爭流離失所,各國國君又只一心想當霸主,到處發動戰爭。因此他們覺得即使讓好人當官,也無法扭轉整個時局。所以不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期待重用,而是用另一種方式讓人超越苦難。
道家因此提出「清靜無為」的主張,什麼是清靜呢?清靜就是使心靈常保持平靜,不因享樂、名利而使自己只求外在的滿足。無為,是一種行事的方法,也就是一個人不但知道他該做什麼,也知道他不能刻意干擾某些事物的進行,因為一旦干擾,即使用意是善的,也可能造成不好的惡果。
儘管道家和儒家時常並稱,但我們對老子的所知卻不多。我們不確定他生於何時,是哪一國人,關於他的大多數故事都是傳說,甚至他的代表作《道德經》,都充滿神秘色彩--謠傳老子騎著青牛經過函谷關時,在守衛請求下,他才寫了這本書--若不是這樣,這些生命哲理恐怕沒機會保留下來。
《道德經》是道家最重要的著作,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其中意義到今天還為人使用。比如對環境採取不干預的作法,用在環保上,便是使動植物自由活在自然界,不被人類影響,而非人工地將牠們圈養起來。
這些道理用在人身上也很有幫助。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幾個著名的段落看到他的想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是古代用來拜拜的東西,人們把草紮成狗的形狀,用完就燒掉----出於自然,也回歸自然。「仁」則是一種積極助人的態度、行為。
「天地不仁」常常被人引用到天災人禍上,但其實那不是老子的真正意思。他認為,天地間的萬物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是因為天地不會積極地去「幫」萬物,而是給萬物自然發展的空間。
為什麼自然發展會比積極幫忙好?因為當人以自己為出發點時,做的好事不一定對他人是好的,甚至會變成一種限制。舉例來說:小明是個學生,他的功課不好,卻很會畫畫,也很愛畫畫。他的爸爸媽媽卻不喜歡這樣,他們覺得功課比較重要,就每天盯著他,一看到他沒有讀書,就敲他的頭。月考成績出來,小明拿了一百分,但卻不快樂,因為他每天只能讀書,不能畫畫。
但小明只能在分數好和畫畫間選一個嗎?最好的結果是:爸爸媽媽知道小明有畫畫天分,也鼓勵小明發展。小明知道畫畫和功課都很重要,所以他決定分配自己的時間:一些時間用來讀書,一些用來畫畫。他知道自己想考高分,也想畫畫進步,所以格外努力,最後達成目標。
在人身上是這樣,在大自然的萬物也是。天地不會限制貓不能抓老鼠,或所有的樹都只能長兩公尺,他讓樹木自己長高,自己發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大家都喜歡看好看的東西,聽好聽的音樂,吃好吃的食物。但老子提醒我們:如果過度追求好看,好聽,好吃的東西,那些東西變得普通時,我們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就會像看不到,聽不到,吃不出味道的人一樣,無法得到滿足。結果我們追求的東西越來越多,慾望越來越大,永遠都不能滿足。
還是拿小明當例子。他喜歡蒐集卡牌,越少見的蒐集到時他就越開心。所以一有新東西出來,他就趕快去買。他擁有的卡牌越來越多,稀有的東西他都有了。但心裡卻總是覺得,他的對手小王好像有更多他所沒有的。而且好像還有很多都沒蒐集到……這些想法讓小明覺得很煩,但他又很喜歡卡牌,他每次看到自己的卡牌時,總是看到「還缺少什麼」,而不是他有幾百張了。
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得到這些也不快樂,或花太多錢在上面時,他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蒐集卡牌本來是要讓自己快樂的,現在卻不然,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道可道,非常道
有些道理可以說清楚,讓人了解,但老子認為,真正的道理不可能光靠嘴巴就能說明,因為當我們做對的事的時候,不只是用腦袋想而已,還包含內心感受、具體行動……那些都是真正做到時才會明白的。
但不能說明的道理要怎麼教給別人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體會。實際地做到每件對的事,真正尊重每個世界上的人事物,不把做好事拿來誇耀,這樣世上自然而然地便能和平安樂。
「道」就是路的意思,當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時,我們便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當走得習慣時,我們不用刻意,就能自然完成對的事。而真心地做每一件事,正是走在「道」上一個很好的開始。
請你回想一下:
當你幫助別人時,知道對方的需求嗎?
當你做好事時,心中想的是把事情做好,還是事情完成後的獎品?
在班上,大家都想爭功課第一、體育第一、遊戲第一……那些「第一」真正代表的是什麼?我們怎麼做,才能在努力向上的過程中保持快樂的心情呢?※泉州老君岩,上次帶小朋友去夏令營時拍的,聽說是唐朝時留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