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哲學不難:孔子(非刊登試寫版)

(這篇並沒有被採用,一是因為內容,二是因為孔子的思想這個大重點標示不明。我在寫這篇時,希望的是呈現孔子和弟子濃厚的情感,不過現在回頭過來看三年前的作品,就覺得有些內容實在兒童不宜...初次嘗試寫給兒童,還沒抓到要領的樣子XD)

決戰春秋?孔子            
        孔子本名丘,是春秋時代魯國貴族的後代,由於家道中落,他過得並不富裕。日後他回想這段日子,倒很樂觀地認為,多虧有年輕時各種不同的學習與工作經驗,讓他知道更多人世道裡。他不但會讀書,演奏音樂,還懂得射箭,駕馬,畜牧及管帳。二十多歲時,便開始有人向他學習。同時,孔子了解到時代混亂,必須有人改善這個世界,因此,在魯國的這段歲月裡,他試著透過政治的力量幫助更多人民。[1]
        孔子在魯國提醒人們道德與法律的重要,然國君並不領情,依然不守制度,荒廢正事。孔子五十五歲時,儘管在魯國已經擔任要職,但知道這樣下去解救世界的目標不可能達到,便毅然決然的放棄高位,到各國流浪,希望能找到接受他理念的國家。
        周遊列國的過程並不順利,拜訪的君王很多,也許多人都仰慕他的學問,但沒有人願意採用。他不願當個只貪圖名利的大官,於是帶著眾弟子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拜訪,勸說。一次,經過匡這個地方時,被當地人誤認為曾欺壓匡人的楊虎,受困了五天;又一次,在經過陳國與蔡國交界的地方時,吳王夫差正好在打蔡國,孔子一行人因此被軍隊困在路途,到最後連糧食都沒有了。儘管當時兵荒馬亂,各國戰爭頻繁,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仍為著理想冒險遊說君王,久而久之名聲便傳遍國際,他幾個優秀的弟子得以在各國擔任官職。年近七十時,孔子了解政治上恐怕沒有辦法讓他達成目標,於是決定返回魯國,一方面教書,一方面整理一些思想著作。希望透過文字,保存這些真正有助社會的理論,並期待未來真能有人能實際運用,改善人們的生活。
        過去,曾有一個學生得到他的肯定,並將傳承這套思想的哲學寄託在他身上。那個人名叫顏淵,是個勤學且聰明的學生。他的外表看起來很平凡,平時也較少提問,但孔子知道,那是因為他對道理已經掌握得很透徹了,所以沒有疑惑,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顏淵的家境困苦,常常一天窮到得靠幾口飯過活,但依然不被現實擊倒,跟隨在孔子身邊勤奮向學。孔子和其他學生都非常敬佩他這點,孔子因此稱讚他是個真正的「賢人」。顏淵知道老師對他的肯定,從未離開過他的門下。
在匡地的那場災難,許多弟子都在混亂中走失了。待事情穩定後,那些弟子才紛紛歸來,大家為這次驚險的遭遇感到相當害怕。更讓孔子擔心的是,過了很久,都還沒聽到顏淵的消息。有天顏淵終於趕上大家回來了,孔子知道後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激動地對顏淵說:「我真擔心你,怕你有個三長兩短……」顏淵聽出這幾日老師為自己的擔憂,心中亦是相當感動:「老師,不會的。我不會拋下你離去的。」
遺憾的是,後來顏淵所承諾的事並未實現。
顏淵很早便過世了,孔子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哀痛,大嘆:「天啊!是上天要我去死嗎!天啊!」其他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悲傷,都連忙安慰:「老師,請您別哀傷過度了。」孔子回道:「我這樣看起來過度哀傷了嗎?但世上也只有他會讓我這樣感傷啊!」
孔子與顏淵兩人情同父子,但直到最後,孔子仍維持禮數,以老師的身份,送他走完最後一程。
另一位孔門相當知名的人物是子路。他是裡頭最年長的學生,老師只差九歲,身材孔武有力,是個個性剛直勇敢的人。他老師說話往往直來直往,毫無虛偽,對朋友則相當重義氣。師徒兩人亦師亦友。
有次孔子想到自己奮鬥了半天,卻都沒有真正為人民發揮效用,因此感到有些灰心,嘆道:「我看這樣下去沒指望了,乾脆搭船到海上漂流還自由一點……啊,不知道如果這麼做會有誰跟來呢?」子路一聽到以後相當開心,覺得自己就是那個人,孔子聽了大笑:「子路,你的優點是勇敢過人,但我的話是說著玩的,你也該聽得出來吧?」
子路是個相當正義的人,一次,他知道衛國有個惡名昭彰的官夫人來見孔子,孔子居然還見他。子路想到自己老師平常這麼重德行,居然還做這種事,因此非常不高興。但其實孔子是拒絕幾次後,顧慮到不能對本地官員無禮,才不得不見的。被子路這麼一逼,孔子也覺得自己冤枉,發了重誓:「我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無禮,就不得容身於天地間!」子路這才滿意。
又有一次,孔子、顏淵和子路三人在一起。孔子稱讚顏淵:「得到重用時願意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被重用時也能遵守德行,我看只有我們兩個做的到。」旁邊的子路聽了冷笑:「是嗎,那哪天要出去打仗時,老師你找誰呢?」他心想除了自己還有誰?不料孔子卻早看出他的心思:「有些人啊,做事不顧危險,只知道使用蠻力,這種人我可不想跟他在一起;我寧可跟會多想一點的人行動。」
子路答應的事便會做到,但這項優點卻使他被捲入衛國的內亂,最後戰死。孔子聽到消息時,竟當眾大哭起來,好一陣子才稍微平復,問使者來龍去脈。使者告訴他子路死得相當悽慘,身體支離破碎被砍得像肉醬一般。孔子自此再也不吃肉醬。[2]
子路死後過了一年,孔子便過世了,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一生都為理想奔波,但如果沒有戰爭,如果世界太平,他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一日,他和四位弟子一同聊起自己希望能做的事。子路首先說了,他希望能把人民訓練的勇武又規矩;冉有說,自己能把小國治理好;公西華說,自己願意擔任國家祭典的司儀;輪到曾皙時,他說:「我和他們的志向不一樣。」
「有什麼關係?說吧。」
「我希望在和平的時代中,春天,能和朋友與學生們到野外享受良辰美景,自由自在,沒有苦難,一日結束後,我們會歌唱,一路愉快地回家。」
孔子感觸地說:「我也這麼希望著。」


[1] 孔子很關心「禮」,當時的「禮」不但是道德也是法律,因此周朝「禮」的瓦解,就像國家沒有法律,沒有道德一樣危險。
[2] 當時的肉品相當稀少,肉醬就像今天的鮑魚魚刺,非常昂貴。孔子這番行動顯示他對子路的思念之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