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哲學不難: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寫這篇難度最高的部分在怎麼把老子的思想簡化。我後來決定採用王邦雄老師的解法,一來是比較熟,碩士時有接觸過(感謝林秀珍教授的老子課)一來是比較好和生活連結。這次結尾多了"想想看",是我想嘗試帶入反思。因為我覺得哲學最難的部分不是記誰講了什麼話,而是反省自己)

中國思想史中最重要的兩大主流,一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另一個是由老子所開創的道家。道家不同於積極從政的儒家,他們面對春秋戰國的亂局,看到百姓因戰爭流離失所,各國國君又只一心想當霸主,到處發動戰爭。因此他們覺得即使讓好人當官,也無法扭轉整個時局。所以不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期待重用,而是用另一種方式讓人超越苦難。
    道家因此提出「清靜無為」的主張,什麼是清靜呢?清靜就是使心靈常保持平靜,不因享樂、名利而使自己只求外在的滿足。無為,是一種行事的方法,也就是一個人不但知道他該做什麼,也知道他不能刻意干擾某些事物的進行,因為一旦干擾,即使用意是善的,也可能造成不好的惡果。
    儘管道家和儒家時常並稱,但我們對老子的所知卻不多。我們不確定他生於何時,是哪一國人,關於他的大多數故事都是傳說,甚至他的代表作《道德經》,都充滿神秘色彩--謠傳老子騎著青牛經過函谷關時,在守衛請求下,他才寫了這本書--若不是這樣,這些生命哲理恐怕沒機會保留下來。
    《道德經》是道家最重要的著作,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其中意義到今天還為人使用。比如對環境採取不干預的作法,用在環保上,便是使動植物自由活在自然界,不被人類影響,而非人工地將牠們圈養起來。
    這些道理用在人身上也很有幫助。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幾個著名的段落看到他的想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是古代用來拜拜的東西,人們把草紮成狗的形狀,用完就燒掉----出於自然,也回歸自然。「仁」則是一種積極助人的態度、行為。
    「天地不仁」常常被人引用到天災人禍上,但其實那不是老子的真正意思。他認為,天地間的萬物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是因為天地不會積極地去「幫」萬物,而是給萬物自然發展的空間。
    為什麼自然發展會比積極幫忙好?因為當人以自己為出發點時,做的好事不一定對他人是好的,甚至會變成一種限制。舉例來說:小明是個學生,他的功課不好,卻很會畫畫,也很愛畫畫。他的爸爸媽媽卻不喜歡這樣,他們覺得功課比較重要,就每天盯著他,一看到他沒有讀書,就敲他的頭。月考成績出來,小明拿了一百分,但卻不快樂,因為他每天只能讀書,不能畫畫。
    但小明只能在分數好和畫畫間選一個嗎?最好的結果是:爸爸媽媽知道小明有畫畫天分,也鼓勵小明發展。小明知道畫畫和功課都很重要,所以他決定分配自己的時間:一些時間用來讀書,一些用來畫畫。他知道自己想考高分,也想畫畫進步,所以格外努力,最後達成目標。
    在人身上是這樣,在大自然的萬物也是。天地不會限制貓不能抓老鼠,或所有的樹都只能長兩公尺,他讓樹木自己長高,自己發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大家都喜歡看好看的東西,聽好聽的音樂,吃好吃的食物。但老子提醒我們:如果過度追求好看,好聽,好吃的東西,那些東西變得普通時,我們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就會像看不到,聽不到,吃不出味道的人一樣,無法得到滿足。結果我們追求的東西越來越多,慾望越來越大,永遠都不能滿足。
    還是拿小明當例子。他喜歡蒐集卡牌,越少見的蒐集到時他就越開心。所以一有新東西出來,他就趕快去買。他擁有的卡牌越來越多,稀有的東西他都有了。但心裡卻總是覺得,他的對手小王好像有更多他所沒有的。而且好像還有很多都沒蒐集到……這些想法讓小明覺得很煩,但他又很喜歡卡牌,他每次看到自己的卡牌時,總是看到「還缺少什麼」,而不是他有幾百張了。
    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得到這些也不快樂,或花太多錢在上面時,他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蒐集卡牌本來是要讓自己快樂的,現在卻不然,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道可道,非常道
    有些道理可以說清楚,讓人了解,但老子認為,真正的道理不可能光靠嘴巴就能說明,因為當我們做對的事的時候,不只是用腦袋想而已,還包含內心感受、具體行動……那些都是真正做到時才會明白的。
    但不能說明的道理要怎麼教給別人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體會。實際地做到每件對的事,真正尊重每個世界上的人事物,不把做好事拿來誇耀,這樣世上自然而然地便能和平安樂。
    「道」就是路的意思,當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時,我們便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當走得習慣時,我們不用刻意,就能自然完成對的事。而真心地做每一件事,正是走在「道」上一個很好的開始。

請你回想一下:
當你幫助別人時,知道對方的需求嗎?
當你做好事時,心中想的是把事情做好,還是事情完成後的獎品?
在班上,大家都想爭功課第一、體育第一、遊戲第一……那些「第一」真正代表的是什麼?我們怎麼做,才能在努力向上的過程中保持快樂的心情呢?
※泉州老君岩,上次帶小朋友去夏令營時拍的,聽說是唐朝時留下來的?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哲學不難: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Socrates)

(與孔子呼應的西方哲人蘇格拉底,理所當然的成為第二篇最佳人選。寫這篇的時候我去查了柏拉圖的原典,其實他和其他人原來的抬槓更長更有趣。但是因為字數有限,就只好割捨囉。)

西方的思想發展的源頭是「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而蘇格拉底則是柏拉圖的老師,因此,蘇格拉底的地位相當重要。但他的教學多用討論,沒留下著作,我們只能從柏拉圖的描寫中看到他的風采。
    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470年的雅典城邦,父親是雕刻匠,母親則是助產士。他長得並不好看,但身邊的人們都非常喜歡他。他的體能相當好,曾參加過戰役,冬天,當別人都窩在帳棚裡時,他只需一件破大衣就能出門,光腳走在冰上還比穿鞋的人快。
相傳他有個脾氣不好的妻子[1]:一天,她對蘇格拉底生氣,大吼大叫後,甚至把一桶水直接倒到蘇格拉底頭上。蘇格拉底沒有發怒,還打趣地說:「果然,打雷後就會下雨。」
    關於蘇格拉底還有許多奇異傳聞──在年輕時,他就常聽到一種神奇的聲音,告訴他不可做壞事。他很喜歡一個人獨自沈思,當想不透問題時,他會站在原地想通了才離開,有一次甚至就這樣站了一整天。
    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教學,不論是市場、街道或者廣場;且說話風趣,很擅長用日常事物舉例,讓對方了解道理,或找出自己的錯。蘇格拉底的智慧令眾人仰慕,但當朋友告訴他,連神明都說他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時,他非常驚訝。思考後他認為,神諭這麼說,是因為他比別人更能了解自己有許多事不知道,因此他懂得虛心求教,而非紙上談兵,或說些奇怪的話語讓人不懂以顯示自己有學問。
    「認識你自己」就是這種對自己的真誠了解,他喜歡用對話來弄清事物:先找一個道理,再看看有沒有反例會推翻它。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分別說明他的主張。

真正的道理是通用的
蘇格拉底[2]和一位叫美諾的年輕人討論「美德」時,說自己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他說:
「美諾,說說看美德是什麼吧。這樣我才知道自己哪裡想錯了,或許你掌握到的是別人所不知道的道理呢!」
美諾答:「這一點也不難啊,蘇格拉底。美德就是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時,他能按這身份做有益別人的事,不危害他人。所以女生有女生的道德,男生有男生的道德;小孩有小孩的道德,老人有老人的道德。」
蘇格拉底笑道:「哇,我還真幸運呢,我只是想知道『一個』美德,結果你給了一大堆!不過照你剛剛說的,蜜蜂的道德是什麼呢?要按品種來分?大小來分?還是形狀來分?」
美諾說:「蜜蜂和蜜蜂間哪有什麼分別,他們不都一樣嗎?」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我想知道的。雖然外表看起來不同,但總有一些東西是一樣的──美德也是,不管在大家身上表現的差別是什麼,總有一個共通的道理。」
蘇格拉底所要掌握的知識,是能在各種地方,每個人身上都能找到的道理。他認為越能掌握到這些,就越能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知道錯而做錯的」好過「不知道錯而做錯的」
    蘇格拉底認為當一個人真正知道某件事是對的,他必然會盡全力把它做對,如果沒做對,那可能是那個人知道的不夠深入。「知不知道」的關係很大:「知道對而做對的事」的人比「不知道對結果不小心做對」的人要更好;相反的「知道錯而還是做錯」的人比「完全不知道自己錯」的人好,因為前者至少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後者做了壞事還可能以為自己是正義的。他在與辯論家西比亞斯的對話中以賽跑為例:
    蘇格拉底問[3]:「西比亞斯,到底哪種比較好呢?是『故意做錯』好還是『無意做錯』好?也許我們可以用賽跑選手來打個比方?」
    西比亞斯說:「沒問題。」
    蘇格拉底說:「我們都知道有好的跑步選手。」
    「沒錯。」
    「也有不好的跑步選手。」
    「正是。」
    「跑得快的就是好選手,慢得就是不好的選手是吧?」
    「當然。」
    「所以就這場比賽來說,所謂的『善』就是迅速;『惡』就是慢吞吞?」
    「對。」
    「那如果說有兩個人,一個是自己想跑慢而跑慢的,一個是沒能力所以跑慢的,誰較好呢?」
    「自願跑慢的。」
    「『知道怎麼跑而跑快』,和『不知道怎麼跑仍跑快』的人相比呢?」
    「本來就知道方法的那個人比較好。」
    「而我們都知道,跑步也是行動的一種,就像做錯事與做對事一樣的道理。」

    蘇格拉底的討論法常點出對方的錯誤,結果許多地位高的人被指出後非常不滿。到七十多歲時,他被法庭指控「帶壞青年」被判死刑。儘管有機會逃走,他卻仍留下,因為「最重要的不是怎麼擊倒對方,而是證明你是正確的。」
    他被判服毒藥,他身邊的人為此非常悲傷,但他不然,因為「都還沒能證明死亡是好事還壞事呢!」
    他服下毒藥後,神態自若地躺在床上。這時忽然想起一件事:「啊,我們該向醫神獻一隻雞,別忘了。」[4]
    旁人答應,再看向他時,他已再也沒回應了。
    這位在朋友眼中最善良、有智慧、正直的人就這樣離開人間。
蘇格拉底喝胡蘿蔔汁圖死前宣言



[1] 父母職業和悍妻Xanthippe的事情,有些哲學家認為是傳言而已。
[2] 本段改寫自PlatoMeno篇。
[3] 本段改寫自PlatoLesser Hipplas篇。
[4] 本段紀錄於PlatoPhaedo篇。

哲學不難:孔子(正式刊登版)

(這是第一篇刊登在365地球公民哲學不難上的專欄文,因為是第一篇,所以寫法和風格都還不太穩。感謝365給我慢慢修正的機會。


孔子本名丘,是春秋時代魯國貴族的後代,由於家道中落,他過得並不富裕。日後他回想這段日子,倒很樂觀地認為,多虧有年輕時各種不同的學習與工作經驗,讓他知道更多人世道裡。他不但會讀書,演奏音樂,還懂得射箭,駕馬,畜牧及管帳。二十多歲時,便開始有人向他學習。同時,孔子了解到時代混亂,必須有人改善這個世界,因此,在魯國的這段歲月裡,他試著透過政治的力量幫助更多人民。[1]
    孔子在魯國提醒人們道德與法律的重要,然國君並不領情,依然不守制度,荒廢正事。孔子五十五歲時,儘管在魯國已經擔任要職,但知道這樣下去解救世界的目標不可能達到,便毅然決然的放棄高位,到各國流浪,希望能找到接受他理念的國家。
    周遊列國的過程並不順利,拜訪的君王很多,也許多人都仰慕他的學問,但沒有人願意採用。他不願當個只貪圖名利的大官,於是帶著學生們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拜訪。然在戰爭頻繁的那個年代,外出旅行相當危險,他們曾被捲入戰亂中,在逃難中走散,甚至連糧食都沒有了。年近七十時,孔子了解政治上恐怕沒有辦法讓他達成目標,於是決定返回魯國,一方面教書,一方面整理一些思想著作。希望透過文字,保存這些真正有助社會的理論,並期待未來真能有人能實際運用,改善人們的生活。
    孔子對每個學生都很重視,學生對他也相當尊重,針對不同的人,孔子會給學生最有幫助的回答。他的思想表現在師生相處間,給後人許多典範:

一、孝順真心最重要
    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什麼叫「孝順」?孔子說:「現在那些『孝子』,也不過不讓父母餓著而已,但我們平常養狗養馬,不也有給他們食物嗎?如果你不真心敬愛他們,那兩者不就一樣了嗎?」
    孟武伯也很想了解「孝順」的道理,便問老師一樣的問題,孔子換了別的說法:「你想要孝順,就別讓父母操心,除不小心感冒生病外,別再做什麼讓他們難過的事。」
    雖然說法不同,但可以看出來,孔子期望學生們真正做到愛自己的父母,且不要做讓他們生氣難過的事。心意上的孝順,比表面上隨口說說,或做些大家認為是孝順的事都還重要。

二、有好的品行才是真正勤學的人
孔子的學生中,最了解他的思想的就是顏回。他雖然外表看起來不聰明,上課也滿少發言,但對老師說過的東西都非常理解,懂得舉一反三,而且會實際用在生活中。孔子很高興有人那麼懂得他所說的真正意義,一直認為顏回會繼承他的思想,改變這個世界。
但顏回很年輕時便過世了。聽到這個噩耗,孔子悲傷到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顏回對他來說,就像他的孩子一樣親近。
後來有人問孔子:「在你這麼多學生中,誰是最勤學的人?」
孔子感嘆:「以前我有個叫顏回的學生,他非常勤學。他不但懂得那些知識,還將道理發揮在生活中──不亂跟人發脾氣,也不會犯一樣的錯誤。可惜他已經不在了。現在,再也沒人能像他一樣勤學了。」
對於孔子而言,學問不只是說說寫寫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在生活上發揮效用。

三、做事先想好再做,比用蠻力去改變有效
    有一次,孔子、顏回和子路三人在一起。孔子稱讚顏淵:「得到重用時願意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被重用時也能遵守德行,我看只有我們兩個做的到。」
旁邊的子路聽到老師只稱讚顏回,覺得很不甘心。於是反問:「哦?那萬一哪天要出去打仗時,老師你找誰呢?」
子路是孔子學生中最精通武術的,他問完問題後心想:除了自己還能有誰?
不料孔子卻早看出他的心思:「有些人啊,做事不顧危險,只知道使用蠻力,這種人我可不想跟他在一起;我寧可跟會多想一點的人行動。」
子路被孔子將了一軍,心中也明白,孔子對衝動冒險是不支持的;他做事喜歡先清楚狀況,而不是搶著當第一。

四、君子就是對的起自己的人
孔子認為只有君子才有最好的德行與智慧,君子便是他理想中最好的人。司馬牛有天問怎麼才能當君子?孔子說:「不會憂慮,也不會害怕。」
「不會憂慮不會害怕就可以當君子了喔!」
孔子解釋:「你想想,一個人反省自己時發現自己從未做錯任何事,他還會憂慮害怕嗎?」
只有君子知道,表面上有沒有被人稱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會不會後悔自己做過的事。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一生都為理想奔波。但如果如果世界和平,他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一日,他和四位弟子一同聊起自己希望能做的事。子路首先說了,他希望能把人民訓練的勇武又規矩;冉有說,自己能把小國治理好;公西華說,自己願意擔任國家祭典的司儀;輪到曾皙時,他說:「我和他們的志向不一樣。」
「有什麼關係?說吧。」
「我希望在和平的時代中,春天,能和朋友與學生們到野外享受良辰美景,自由自在,沒有苦難,一日結束後,我們會歌唱,一路愉快地回家。」
孔子感觸地說:「我也這麼希望著。」

※孔子玉照



[1] 孔子很關心「禮」,當時的「禮」不但是道德也是法律,因此周朝「禮」的瓦解,就像國家沒有法律,沒有道德一樣危險。

哲學不難:孔子(非刊登試寫版)

(這篇並沒有被採用,一是因為內容,二是因為孔子的思想這個大重點標示不明。我在寫這篇時,希望的是呈現孔子和弟子濃厚的情感,不過現在回頭過來看三年前的作品,就覺得有些內容實在兒童不宜...初次嘗試寫給兒童,還沒抓到要領的樣子XD)

決戰春秋?孔子            
        孔子本名丘,是春秋時代魯國貴族的後代,由於家道中落,他過得並不富裕。日後他回想這段日子,倒很樂觀地認為,多虧有年輕時各種不同的學習與工作經驗,讓他知道更多人世道裡。他不但會讀書,演奏音樂,還懂得射箭,駕馬,畜牧及管帳。二十多歲時,便開始有人向他學習。同時,孔子了解到時代混亂,必須有人改善這個世界,因此,在魯國的這段歲月裡,他試著透過政治的力量幫助更多人民。[1]
        孔子在魯國提醒人們道德與法律的重要,然國君並不領情,依然不守制度,荒廢正事。孔子五十五歲時,儘管在魯國已經擔任要職,但知道這樣下去解救世界的目標不可能達到,便毅然決然的放棄高位,到各國流浪,希望能找到接受他理念的國家。
        周遊列國的過程並不順利,拜訪的君王很多,也許多人都仰慕他的學問,但沒有人願意採用。他不願當個只貪圖名利的大官,於是帶著眾弟子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拜訪,勸說。一次,經過匡這個地方時,被當地人誤認為曾欺壓匡人的楊虎,受困了五天;又一次,在經過陳國與蔡國交界的地方時,吳王夫差正好在打蔡國,孔子一行人因此被軍隊困在路途,到最後連糧食都沒有了。儘管當時兵荒馬亂,各國戰爭頻繁,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仍為著理想冒險遊說君王,久而久之名聲便傳遍國際,他幾個優秀的弟子得以在各國擔任官職。年近七十時,孔子了解政治上恐怕沒有辦法讓他達成目標,於是決定返回魯國,一方面教書,一方面整理一些思想著作。希望透過文字,保存這些真正有助社會的理論,並期待未來真能有人能實際運用,改善人們的生活。
        過去,曾有一個學生得到他的肯定,並將傳承這套思想的哲學寄託在他身上。那個人名叫顏淵,是個勤學且聰明的學生。他的外表看起來很平凡,平時也較少提問,但孔子知道,那是因為他對道理已經掌握得很透徹了,所以沒有疑惑,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顏淵的家境困苦,常常一天窮到得靠幾口飯過活,但依然不被現實擊倒,跟隨在孔子身邊勤奮向學。孔子和其他學生都非常敬佩他這點,孔子因此稱讚他是個真正的「賢人」。顏淵知道老師對他的肯定,從未離開過他的門下。
在匡地的那場災難,許多弟子都在混亂中走失了。待事情穩定後,那些弟子才紛紛歸來,大家為這次驚險的遭遇感到相當害怕。更讓孔子擔心的是,過了很久,都還沒聽到顏淵的消息。有天顏淵終於趕上大家回來了,孔子知道後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激動地對顏淵說:「我真擔心你,怕你有個三長兩短……」顏淵聽出這幾日老師為自己的擔憂,心中亦是相當感動:「老師,不會的。我不會拋下你離去的。」
遺憾的是,後來顏淵所承諾的事並未實現。
顏淵很早便過世了,孔子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哀痛,大嘆:「天啊!是上天要我去死嗎!天啊!」其他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悲傷,都連忙安慰:「老師,請您別哀傷過度了。」孔子回道:「我這樣看起來過度哀傷了嗎?但世上也只有他會讓我這樣感傷啊!」
孔子與顏淵兩人情同父子,但直到最後,孔子仍維持禮數,以老師的身份,送他走完最後一程。
另一位孔門相當知名的人物是子路。他是裡頭最年長的學生,老師只差九歲,身材孔武有力,是個個性剛直勇敢的人。他老師說話往往直來直往,毫無虛偽,對朋友則相當重義氣。師徒兩人亦師亦友。
有次孔子想到自己奮鬥了半天,卻都沒有真正為人民發揮效用,因此感到有些灰心,嘆道:「我看這樣下去沒指望了,乾脆搭船到海上漂流還自由一點……啊,不知道如果這麼做會有誰跟來呢?」子路一聽到以後相當開心,覺得自己就是那個人,孔子聽了大笑:「子路,你的優點是勇敢過人,但我的話是說著玩的,你也該聽得出來吧?」
子路是個相當正義的人,一次,他知道衛國有個惡名昭彰的官夫人來見孔子,孔子居然還見他。子路想到自己老師平常這麼重德行,居然還做這種事,因此非常不高興。但其實孔子是拒絕幾次後,顧慮到不能對本地官員無禮,才不得不見的。被子路這麼一逼,孔子也覺得自己冤枉,發了重誓:「我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無禮,就不得容身於天地間!」子路這才滿意。
又有一次,孔子、顏淵和子路三人在一起。孔子稱讚顏淵:「得到重用時願意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被重用時也能遵守德行,我看只有我們兩個做的到。」旁邊的子路聽了冷笑:「是嗎,那哪天要出去打仗時,老師你找誰呢?」他心想除了自己還有誰?不料孔子卻早看出他的心思:「有些人啊,做事不顧危險,只知道使用蠻力,這種人我可不想跟他在一起;我寧可跟會多想一點的人行動。」
子路答應的事便會做到,但這項優點卻使他被捲入衛國的內亂,最後戰死。孔子聽到消息時,竟當眾大哭起來,好一陣子才稍微平復,問使者來龍去脈。使者告訴他子路死得相當悽慘,身體支離破碎被砍得像肉醬一般。孔子自此再也不吃肉醬。[2]
子路死後過了一年,孔子便過世了,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一生都為理想奔波,但如果沒有戰爭,如果世界太平,他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一日,他和四位弟子一同聊起自己希望能做的事。子路首先說了,他希望能把人民訓練的勇武又規矩;冉有說,自己能把小國治理好;公西華說,自己願意擔任國家祭典的司儀;輪到曾皙時,他說:「我和他們的志向不一樣。」
「有什麼關係?說吧。」
「我希望在和平的時代中,春天,能和朋友與學生們到野外享受良辰美景,自由自在,沒有苦難,一日結束後,我們會歌唱,一路愉快地回家。」
孔子感觸地說:「我也這麼希望著。」


[1] 孔子很關心「禮」,當時的「禮」不但是道德也是法律,因此周朝「禮」的瓦解,就像國家沒有法律,沒有道德一樣危險。
[2] 當時的肉品相當稀少,肉醬就像今天的鮑魚魚刺,非常昂貴。孔子這番行動顯示他對子路的思念之深。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張輝誠老師對四時迴轉歌的推薦文

我一直很希望能讓張輝誠老師和楊昌年老師幫我寫推薦序,因為他們都是我人生路途上重要的貴人。可是這兩本書好像都沒有機會......
所以我把這篇文章放在部落格上作紀念,感謝老師。

強推一下:許芳慈新書《四十迴轉歌》。

我的學生頭一個出書的就是許芳慈,她是我在中山女高第一屆教畢業的學生,聰明,有點兒倔,對寫作有異乎常人的狂熱。畢業後考取師大,大三還是大四時,有次回校找我,說她寫作如何如何,還一頭熱地說:「要把全部生命獻給文學!」我一聽覺得中毒頗深,勸她先把生活過好、過得有滋味了、過得有點兒深意了,再來說這種話。不料,她沒聽進去,還一直嚷嚷:沒人理解她,她是要把餘生全都獻給文學。當時她才二十上下,口裡所說的文學只是奇幻小說。我忍不住了,臉色一沉,近乎嚴厲地指責她:你懂得甚麼叫文學嗎?甚麼又叫奉獻?你又懂得甚麼叫餘生了?這場對談幾乎是不歡而散!
過了一兩年,從恩師楊昌年先生處得知芳慈跟著他學習文學語創作,芳慈後來會有目前這點小成就,應該是恩師好脾氣和善於指導、鼓勵人的功勞。又過了一兩年,芳慈寫了信來,說她得了九歌兒童文學獎首獎,特地寄草稿來給我(就是後來兒童小說集《她的名字叫star(之前臉書上推薦過了)又說考到公費獎學金就要去美國唸博士了。臨行前又跑來親自向我道別。我看她臉色和幾年前那種執拗明顯不同,舒緩溫和許多,原來她師大畢業後自願到臺東鄉下教書,接觸到了許多生命終壓根沒見過的不同人生,她的第一本兒童小說主要情節就是臺東教書時所遇見的學生的經歷。我笑著對她說,你還記得以前講得那些屁話嗎?我還罵了你。她說忘了。
這本書,是她第二本書,有他一貫從奇幻文學中汲取的幻想養份,在形式上極其熟練地運用各種拼貼、切換、多角度敘事技巧,再加入他在國中教書所觀察到的青少年所意外背負著連大人難以處理的家庭、社會問題(弱勢、家暴、霸凌等等)她用他的奇幻之筆寫溫暖無比的友誼、同情與諒解。第二本書寫得比得獎處女作還更好、更成熟。我相信隨著芳慈的年齡漸長,他還會懂得更多人生,還會寫出更優秀的作品。這是她人生的新轉捩點,我在這裡驕傲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溫暖又精采的《四十迴轉歌》,作者許芳慈,是我的學生,我沾點光,俺以她為榮。

※感謝老師的指導~我會繼續努力的!

2013四時迴轉歌:感謝誌與心路歷程(四)

4. 四時迴轉歌的修改過程
    這本書最該感謝的人,我想應當是繆思的郭湘吟編輯。感謝她的專業,和無比細心地作業,讓我不但能有機會在這本書正式登場前,重新省視所有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創作還不夠仔細。
    我是那種相信「一本書只要有一個讀者看到,就可能改變那個讀者」的浪漫派。因此在所有作品發表前,我都會盡可能修正到不能修為止,以防止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但這本書在年初時卻出現了一個意外……當郭編輯提醒我裡頭有許多文句問題時,一開始我真的很震驚。
    但當我再度細讀後,就發現整個故事真的有致命的缺陷……正如前所述,這本書最初完成的時間點是2011,經過兩三年,現在的我完全可以看到裡面文句與人物設計的問題。
    於是我們就這麼做了:在2013年,與郭編輯合作下,這個故事被大幅度修改掉百分之八十的內容。故事整體雖然沒有變動,但總的來說,描述變得更流暢,人物性格更強化,故事節奏也更緊湊、精彩了(值得一提的是,連吐槽的梗也更新了)
    也許可以這麼說,2013這本出現在各位讀者面前的四時迴轉歌,本身就是個有趣的跨時間之作,至少結合了從20112013三個以上現實的時間段落,才出現在各位面前。
    希望讀者們能夠喜歡。

5. 未來創作
    雖然還在進行式中,但我想,應該會是純粹的奇幻或科幻故事吧。
    雖然我的專業領域是教育,結合教育現場的故事也滿有趣的。但捫心自問,我大部分發展中的故事其實都是純粹的奇幻與科幻故事。
    這些故事有一個好處,就是能以比較輕快誘人的方式,探討一些現實中沉重敏感的議題,又不至於讓讀者食不下嚥。這對我這種愛「說教」又不喜歡被現實束縛的作者而言,是非常不錯的方式。
    目前我正在寫作的分別是一篇科幻故事,和一系列奇幻故事。如果未來有機緣,希望他們也能有機會出現在大眾面前。
※噹噹,這就是封面啦。

2013四時迴轉歌:感謝誌與心路歷程(三)

3. 四時迴轉歌的誕生
    四時迴轉歌是我第一篇突破一萬字的小說創作,最初完成的時間點是2011年。那個時候,我還沒完全擺脫純文學的陰影,回歸讀者真正想看的小說創作……在某些文句中,相信讀者們還是可以察覺這一點。
    這篇小說的開始並不順遂,如果我沒記錯,被各出版社退稿的次數應該是六次以上。被退稿的原因不一而足,有些真的是我這個作者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在下一段落中提到。
    這篇小說是在我實習結束後創作的,就像她的名字叫Star一樣,都是取材於實習時在教育現場碰到的真實經歷,這兩者會在議題、故事結構上有這麼多相似,這佔了很大的因素(另一個因素是四時被退稿退到2012年才獲繆思青睞,裡面有些元素已被我拿去轉化到年初所寫的她的名字叫Star裡了)
    但光有故事不夠,我不認為自己真的了解家暴家庭的情況。所以就如一般研究生一樣,我下載了幾本研究家暴婦女與兒童的論文,試著去更了解人們的想法。
    狐狸這個角色是我從自己的大腦D槽中另一個東方故事轉化來的,山貓則是跟著故事腳步自然產生的角色。會將這個主角設定為班上的活寶人物(相信每個國中班級中至少都有一個)則是故事一開始產生時就有的自然平衡,也許是女主角萍在原版中太封閉、陰沉了吧!
    我不得不承認這可能和我當時處於失意狀態有關,所以也把自己國中時一些不愉快的經驗也帶入了。但在最後一次修改中,她的個性被向上修正了不少,不但在行動上更積極,與他人互動的關係也變好……當然,對讀者而言她依然是個個性比較灰暗的角色,但這對我而言是個回憶,事實上,有很多小說中心境的細節,我現在反而寫不出來了。
    我喜歡故事角色是有強烈特徵,吸引力的「人」。因此,我覺得讓角色擁有缺陷是很重要的。我們會覺得某個人可愛,當然是因為他有優點,但我們覺得某個人很讓人難忘,通常卻是因為他的缺點。也許在這故事中這點還沒做得很強,但日後我一定會加倍努力「自曝其短」的。
    順帶一提,王老師並不是我。而是我理想中的老師形象……這當然是運用許多教育哲學和輔導理論創作出的結果。至於結構安排,我想在下一段探討。

※其實在2013年修春季的故事時,我發現挑剔一點的話,這有點性別問題(檢討)。
anyway,如果是2013年才開始寫草稿,那我可能會寫出不一樣的春季故事。

2013四時迴轉歌:感謝誌與心路歷程(二)

2. 進入正式寫作的契機:
    俗話說「你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會來」。這用來形容我第一份與正式出版社的合作極為洽當。
    一般人應該不會相信,一個被自己老師稱作「現代林黛玉」的傢伙會莫名其妙去練江湖上傳言的陽剛拳法八極拳,然後剛好碰上某個兒童雜誌的編輯,然後在一邊拉腿時一邊聊到:「嘿,聽說你有在寫作,要不要投稿我們雜誌試試看呢?」
    不過這就是我在台北市通備武學協會結識張雅雲編輯的經過。
    我和地球公民365的第一個合作是哲學專欄……這是個滿大膽的嘗試。畢竟要在一千多字內把某個哲學家的思想精華用小孩的文字寫出來,難度意想不到的高。但正是因為有這個開始,我才學會如何精簡文字,如何帶動文章氣氛,並試著寫讀者不會看到一半就蓋書的故事。
    我們第二個大膽的嘗試是現代小小說專欄滿月堂系列。這個實驗意味依然濃厚的系列作中,我試著運用過去在純文學和通俗小說中學到的技巧,試著做出一個「有教育意義又不讓人看不下去」的兒童奇幻。
    效果似乎不錯,所以我便大膽了點,開始投入中篇寫作。
    那就是四時迴轉歌了。

    在四時迴轉歌後,才有她的名字叫Star滿月堂第二部的誕生,但那是後話了。

※奇幻世界必要的冒險地圖,以及不奇幻世界的教室分佈圖(請參考穿堂的看板)

2013四時迴轉歌:感謝誌與心路歷程(一)

本來應該按照出版順序先放Stars相關的,但是四時是2013的新書,就先放它吧。

寫作的機緣:
    對於寫作這件事,我不敢說自己目標堅定,從來沒放棄過。也不敢說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或者該怎麼做。至少我在回首來時路時,我知道自己是有迷惘的,但也正是因為有迷惘,才反而讓我有機會更確定自己該怎麼做
    大概從高中開始,受到導師張輝誠老師[1]的影響,我覺得創作是一條可走的路……當然,那時老師就提醒過我這條路不好走了,不過我那時還不知道為什麼。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我參加過一些比賽,受到一些肯定,立志未來要進中文系,以便提升自己,進入專業寫作這條路。
    不過後來我沒進中文系,而是進了教育系(雖然後來我還是用雙主修的方式讀完中文系了)。在教育系的日子裡,我發現哲學這個誘人的新天地,值得深入進去……於是碩博士時便走向教育哲學領域。說實在的,這塊領域同樣是被「恭維」是不好走的路,我也許該說自己的興趣很偏,就是能挑到人生的岔路走吧。
    但這些暫且不提,我想再來說些在師大的八年裡發生了哪些事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在寫作路上毫不意外的觸礁了,頭七年幾乎什麼「成就」也沒有。
    一開始我試著從文學獎比賽進入寫作……但如果有這麼嘗試過的人應該都會發現,高中與大學之間有個明顯大的鴻溝,因為「大學」文學獎參加的人年齡層非常廣,寫作功力大相逕庭,因此若期望初試啼聲就有順遂的開始,那若不是有極好的寫作能力,就是有極好的骰運。
    但我明顯兩者皆無,因此在大學的五年間,我簡直像無頭蒼蠅一樣。胡亂嘗試各種純文學技巧,胡亂投稿,然後被退稿。我變得很自怨自艾,就像大多數職場失利的人(儘管我根本沒踏進去),覺得問題總是出在別人身上。
    所幸這時我還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師,國文系楊昌年教授。我從大二加入他的文學研究班開始,一直至今,他的指導始終對我的寫作有極為重大的意義。這七年來如果沒有這位老師,我大概就直接放棄創作了吧。但我沒有,因為即使在極為黑暗的時期裡,我也還記得他偶爾課間時對我語重心長說過的話:
    芳慈,你這小姑娘(吐出一口菸),為什麼到現在都還沒成呢?
    即使不是為了自己,也該對老師負責,所以我就只有繼續做了。
    直到實習結束,我進了碩士班,才「總算」發現問題必須回到自己。
    也許是因為賭氣停了半年除了日記以外什麼也沒做吧。我反而有機會重新省視寫作這回事。我發現自己專注於純文學創作只是因為非常功利的名目,我以為如果能靠名聲走進專業寫作領域,接著就能創作自己真正喜歡的奇幻小說了。我以為先掛上純文學三個字,至少別人比較看得起你。
    但是……稍等一會,如果寫作的目的應該是寫我所愛,為什麼不乾脆一開始就寫小說呢?
    於是在碩士班,我終於開始謹慎地創作小說。我將自己的作品一改再改,發現自己的作品其實很糟糕,發現自己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非常大。迫於現實,我還是得投各類比賽,以及出版社,但至少心態已經不同了。
    這就是我如何開始寫作的,抱歉,有個很長的開頭。

※感謝陳狐狸小姐的插畫,一直沒機會正式道謝。"大家都稱讚你的插畫很棒" 如果當面見到她的話,我會這麼說的。



[1] 我認識老師時他就已經屢獲大獎了,那時很多寫作的注意事項都是他告訴我的。記得我高一時,他還會特別撥時間在中午和有興趣創作的學生文學午餐,討論些文學作品。他現在是位很棒的散文家,我亦非常欽佩他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