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哲學不難:烏托邦的創造者----柏拉圖

寫柏拉圖最麻煩的部分就是要把他和蘇格拉底的思想分開。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參考資料是同一本(對話錄),所以寫的時候,我有刻意再查其他文獻確定哪些段落是屬於柏拉圖的,哪些是蘇格拉底的。

「烏托邦」常被用來形容不切實際的夢想。但原本是什麼意思呢?追根究底,這源自希臘時代柏拉圖的想法。
    柏拉圖生於雅典,出生於貴族之家。從小,他就學習繪畫、寫詩等各種學問。天資聰穎的柏拉圖學過許多哲學思想,其中蘇格拉底影響最深。蘇格拉底是柏拉圖青年時的老師,這位風趣又有智慧的哲學家,相當受到學生敬愛。
很不幸地,蘇格拉底被誣告處死。柏拉圖為失去恩師傷心,也因此對政治失去信心。他放棄從政的機會,轉而投入教學與寫作,延續老師的思想。柏拉圖創辦「學苑」這所學校,教學生各種知識,期望學生能成為善良又有智慧的政治家,真正有助於社會。
    柏拉圖寫了許多以蘇格拉底當主角的故事,這些故事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所以稱為《對話錄》。除了紀錄蘇格拉底的思想外,他也論述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一篇叫《烏托邦》的,就是在探討「什麼才是最好的國家?」
    柏拉圖相信國家要由英明的領導者治理,才能帶領大家走向美好社會。在一次機緣下,他透過朋友介紹當上西拉古斯國王子的老師。眼看終於有機會達成理想,卻因政治紛爭被迫回國。王子沒能被教成最好的君主,柏拉圖的希望也破滅了。
    柏拉圖影響西方非常深遠,他對知識、道德和政治都有許多研究。這些都收錄在他的著作中,到今天,依然是了解西方思想的重要讀物。

你「真的」知道桌子是什麼嗎?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聞到氣味、看到色彩、聽到聲音,但這就是世界的全貌了嗎?
    讓我們用一個活動試試:
    這個活動需要兩個人以上進行,所以你需要找一個夥伴。你們各需要一張紙和一支筆,準備好後,在紙上畫一張桌子--記得,絕對不能讓對方看到。你可以畫出他的顏色、桌腳、桌面……
好,你完成那張桌子了。但桌子要拿來做什麼呢?我們繼續畫出使用桌子的方法:吃飯、寫字、玩遊戲……
    完成後,讓對方看看你的圖--你們畫出來的一樣嗎?
    如果不一樣,你們怎麼看出對方畫的是桌子?
    柏拉圖認為,我們認識東西靠的不只是一個東西的樣子或者用途。全天下的桌子都有相同點,我們掌握共同點,所以能認出桌子。那個共同點是抽象的,不被外型或用途侷限,且放諸四海皆準。因此我們不會叫方桌「桌子」,卻叫圓桌「盤子」。
    我們心中有一張理想的桌子,這張抽象的桌子,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上各式各色的桌子。唯有知道那張理想桌子,才能讓我們分辨什麼是桌子,什麼不是。柏拉圖認為,全天下的知識都是如此,想認識世界,需要的除了感覺,更要理性思考。我們只有在透過思考掌握事物理想的樣子時,才算真正知道他是什麼。

我們都住在洞穴裡?
    真理是真正的知識,也是柏拉圖最關心的議題。但就像剛剛桌子的例子,我們既然在世界上看不到抽象真理,那怎麼知道所想的是不是正確的?
    柏拉圖說過一個寓言:
    在一個洞穴中有一群人,他們背對洞穴口,看不到洞穴外面。這群人一出生手腳就被鐵鍊綁住,不能自由活動,只能看著洞穴內的岩壁。洞穴外是色彩繽紛的世界,明亮的陽光照在樹上、花叢中,當風吹的時候花草樹木的影子便會在岩壁上搖動;有時會有鳥兒飛過、貓兒走過,飛禽走獸的影子在岩壁上不斷跳動--而洞穴裡的人沒看過外面的世界,還以為影子是真正的蟲魚鳥獸,洞穴是世界的全貌。
    我們覺得故事中的人們很傻,分不清事實,但有沒有可能我們認識的世界也只是一個大洞穴?我們每天看到、聽到、聞到的都只是透過陽光映在洞穴裡的影子。我們以為晚上睡的床,上學時用的書和筆,甚至身上的衣服是真實的,或許是由於我們被綁在感官世界,看不到事物理想的樣子。若有一天能自由活動,可能會發現世界不是我們想的那個樣子。
    真理就是洞穴外的太陽,太陽很亮,所以很難直視它。但當了解太陽是什麼,太陽照的真實事物是什麼時,我們就真正了解這個世界了。柏拉圖認為認識洞穴外的真實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被岩壁上的影子欺騙,捕風捉影。

烏托邦是什麼樣子?
    烏托邦,又稱「理想國」,是柏拉圖對國家的想法。當時雅典雖然已經有民主的概念,但和現代並不相同:只有男性公民有選舉投票和決定重大事務的權力。
蘇格拉底受人誣告後也經過了民主投票,然大多數人卻認為他有罪。柏拉圖因此認為,就算大多數人都贊成某件事,那件事也未必是正確的。在烏托邦中,他認為重大事務最好讓智者決定,而非多數人。
    在雅典女性不能參政,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柏拉圖認為這並不合理。兩性除了身體不一樣外,智慧和品德應當相同,所以在烏托邦中,女生也能上戰場打仗、從政。
    至於國王,應該要由哲學家擔任。他必須了解真理,全心為國家付出,遵守道德,帶給百姓幸福。
    然達成這些要求的君王在歷史上非常少見,烏托邦到今日也難以實現。柏拉圖未完的理想,接著就由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繼續拓展。
柏拉圖。(這張臉好像在說:看啥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