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的主要參考資料是教育哲學專書,所以教育哲學中一些常聽到的新舊工具,偶像說和求學態度都出現了。求學態度是出自林玉体老師寫的西洋教育史,我那時想:也許在培根的眾多理論中只是一小點而已,但對小讀者來說,應該可以學到什麼吧。所以就把這條也用上去了。
本來古希臘到培根中間還有很多哲學家,但大多是教父哲學,牽扯的神學理論太深,而且有特定宗教意識,感覺介紹的話對其他宗教家不公平啊?(雖然在第二季也用了禪宗,但只有用一次而已)所以就全部都跳過去囉。
培根是英國知名的哲學家,精通哲學、文學、法律與科學,既重視理論也重視實務。父親是伊莉莎白女王的要臣,因此他小時候就曾在女王面前展現過才華。培根十二歲時進入劍橋大學,並對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產生懷疑,自己發展出一套新的方法:歸納法。這種方法可有助於我們探討事物的原因,他認為,若我們掌握住原因,就能獲得知識,並把知識化為力量,改變人類生活。
培根是法官也是政治家,他期望透過政治上的爭取,能更落實學術理念。但一路走來並不順利,在成為議員後幾次與伊莉莎白女王發生衝突,故沒能得到重用。在一次審判中,培根面對一位過去曾對他有恩的伯爵,由於判恩人重罪,便讓當代的人們很不諒解,他們認為培根背叛了自己的恩人--這件事遂成為他生命中的污點。
伊莉莎白退位後,詹姆斯一世成為新國王。培根終於備受重用當上最高位的大臣,聲望如日中天。可惜最後捲入貪污弊案,自此無法從政。然政治生涯雖結束了,培根仍在學術上繼續努力。直到一回他在雪地中作實驗,不幸染上風寒,幾天後死於肺炎。
培根在法學、科學上都有極大的貢獻,後人為了紀念他,不但把他過去在聖亞爾賓的住宅完整保存為紀念館,更成立了培根協會,定期出版刊物。他對後世哲學有很深刻地啟發,達爾文的進化論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都受到他的影響。
新工具與舊工具
西方哲學與科學在亞里斯多德的影響下,多採用演繹法。「演繹」是指先確定一個正確的前提,再對觀察對象加以解釋。舉例來說,我們先肯定「所有人都是哺乳類動物」,然後發現「亞里斯多德是人」,最後得到結論:「亞里斯多德是哺乳類動物」。
但培根覺得這種方法不好,他認為,要了解新事物,應該以科學方法大量觀察,藉以統整出可靠的答案。這種方式稱為「歸納法」,也就是培根所說的「新工具」舉例來說:
在野外觀察自然生物,我們發現母猴為小猴子哺乳,母狗為小狗哺乳,甚至人類母親也會為小嬰兒哺乳。所有例子統合起來,便掌握其中一個共通特性:哺乳行為。知道了這點,我們可將這類動物都歸為「哺乳動物」。
培根認為,如果只靠感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應該藉助各種工具的幫忙,比如顯微鏡、望遠鏡等等。有了這些工具,我們就不會被有限的知覺侷限,能夠發現更大更廣的宇宙。
打敗四種偶像
在培根的代表作《新工具》中,他提到四個人們相信,但其實未必合理的事物。它們是四種偶像,在進行思考探索時要特別注意。
第一種叫「種族偶像」。種族偶像是人類天生感覺、情緒影響所造成的。比方說,當一個人將手先放入冰水,再放入冷水中時,會覺得冷水格外溫暖--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冷水很溫暖,只是感覺適應的緣故。這種因感覺產生的錯誤,就是受種族偶像的影響。
第二種叫「洞窟偶像」。洞窟偶像來自教育、習慣及傳聞中,人只挑自己喜歡的相信,並對它深信不疑。好比,喜歡喝牛奶的人,十分相信牛奶有助身體健康,但當醫學發現牛奶某些成分有害健康時,即便是真的,他們也很難接受。這便是洞窟偶像的作用。
第三種叫「市場偶像」。市場偶像是言語造成的,包括字詞用法的混淆、不精確的定義等等。我們獲得知識通常可靠言語來溝通,但面對有些新觀念,沒辦法用大家過去了解的「話」表達時,言語便成了一種限制。我們舉一個用法混淆的例子:麵包放太久時會「腐敗」;走在潮濕泥地中有「腐敗」的味道;櫃子太久沒打開聞起來有「腐敗」的氣息……在這裡「腐敗」指的其實是很相像,卻又不同的事。全用同樣的字,便可能讓我們誤以為意思也一樣。
第四種叫「劇場偶像」。劇場偶像來自權威。當我們相信某種學說時,對那些學說的理論、著作和專家就不會有質疑。好比過去地心說很流行時,人人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如果我們到現在還執著於劇場偶像,把古代的說法都當真,哪裡會發現其實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呢?
讀書求學最好的方法
培根認為讀書求學應當由科學方法獲得知識,不可妄下斷言。因此用三種生物比喻不同種類的求學法:
第一種,「螞蟻」式。這類人求學就像搬運工,把資料從書報、網路上通通「搬」下來,然不懂得思考資料內涵。因此雖會蒐集和使用資料,卻缺乏自己的主見。
第二種,「蜘蛛」式。這類人求學時擅長思考,會把許多想法湊在一起,構成一個很詳細的系統。但可惜蜘蛛吐出的絲都只源於自己,缺乏他人的見解,便容易鑽牛角尖,也少能發現自己的錯誤。
第三種「蜜蜂」式,是培根認為最好的求學方法。這類人結合前兩者的優點--既向外求知,也自我思考。他們像蜜蜂釀蜜,四處採集知識花園中的精華,再透過自己的理解,變化出新知。
孔子也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讀書和思考並用才是最好的求學法,正與培根的說法不謀而合。這或許是東西方英雄所見略同吧!
培根:
這也是培根:
在google上搜到兩種圖,哪個才是培根呢?好苦惱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