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觀影心得:目擊者

前言:因為答應了要交心得報告,所以打了這篇文章。不過,就這部片整體看來,口碑這麼好絕對是實至名歸,看到臺灣能拍出這麼精彩的影片(能不能拿金馬最佳影片呢?),完全不下於黃金時期的港片,也真是值回票價。因此好好推薦推薦也是必要的!

在劇情設計的部分,目擊者與程導演的前一部作品"紅衣小女孩"相較,是更細緻而精彩的作品。不但線索放的夠多,讓觀眾更有參與感,氣氛的營造(尤其是燈光和聲音的選擇)都配合得很好,很能幫助入戲。

在說故事的速度方面,目擊者完全沒有"紅衣小女孩"那樣鬼出現的太快,詛咒一個一個來的太慢的問題。真格來講,目擊者的故事速度是比較平均的緊湊,這應該要多謝剪接,這次的剪接真的很好,意識流的處理法省去不少敘述的麻煩,也不會讓觀眾不好懂。

至於理念的方面,目擊者裡面每個角色都有兩個面向(表和裡),這應該是刻意為之。因為探索表裡不一正是本片的樂趣所在,而英文片名暗示的原歌謠"每個人都有分",則是本片樂趣之二,安排得很有條理,也很有意思。

總之這部片已經表現得很好了,愛此類型影片的應該都會買單。要說"批評"什麼的也太困難,因為這部很難找出缺點XD 那麼,就只是提一些個人意見吧!

1. 女性觀點可以更強化:其實跟"紅衣小女孩"裡面女角去脈絡化是同一個問題。這次全片中只有兩個女角....數量上不會太少了嗎?質量的部分,這兩個女角也有很明顯的影視刻板印象:一個是鄉土劇裡常見的干巧職場女,一個是八點檔常見的柔弱女性(表)……老實說,如果我設計的話,會把前者的(表)設計的更不那麼典型一點,不然她的那一線真的太好猜了。
兩個女角的表現都因為角色而受限,這是有點可惜的事。和人物形象鮮明又有厚度的男主角相較,女角顯得更形失色。雖然對劇情吸引度沒有影響,但對打國際市場或比賽應該會有影響,因為這不只是政治正確性,更牽涉到角色的深度。

2. 拍得太認真:......不,倒不是說要不認真拍啦。我的意思是...劇情塞太滿。劇情很多人物複雜當然是賣點,可是我覺得安排的太綿密了?一直都很緊張的劇情,使得本片失去兩個東西,一個是"幽默",另一個是"留白"。
要成為賣座的影片,幽默是必要條件(除非拍鬼片)。目擊者是好片,但不是會讓人在假日看完後會心情舒暢的片,所以是像"怒火邊界"那樣劇情好,但票房不能跟"麻辣女王"比的片。畢竟幽默元素是非常重要的戲劇精華,俗的可以賺票房,不俗的可以帶出人生荒謬感,讓大家輕鬆一下,接著的緊張也才凸顯的出來。
另一個點是留白。這個李安最會。一關扯一關,環環相扣的劇情是很緊湊沒錯,可是角色太忙,就沒時間一個人探索感情,也沒時間兩個人談情說愛,或者做跟追查無關的事。
留白也會影響到故事速度,這樣回到剛剛緊湊的那點:老實說,排得這麼緊湊到底好不好呢?
用打武術套路來做個比喻。引用一下我們老師說過的話,如果今天是要打一套快拳,從頭到尾都很快,那"就等於不快"。所以戲劇中犧牲一些緊湊的劇情,換上慢的情感描述其實是必要的。因為有慢的基礎,快的部分看起來才會更刺激。

3.鏡頭的運用:其實某幾幕人比較多(一群大老們聊天喝酒的那段),鏡頭好像滑動太快,看起來很暈...但這也可能是我在只有四排的小廳裡看這部片,才凸顯了這個問題。其他的觀點都不錯,像是從後照鏡角度啦,跟蹤角度啦,都滿有帶入感的。
不過話說回來,我發現只要在片中出現鏡頭對著某個人或某個靜物很久的時候,下一個場景就必然會用到那個證據XD.....這應該是故意的吧?
不過之後就讓我陷入玩起"威利在哪裡"的偵探遊戲....嗯,其實也是不錯的特色啦。

4.英文片名的疑慮:雖然說前面誇讚本片英文片名,但是因為這個梗已經太多人用了,究竟用這個好還是不好呢?這也是我常碰到的取名困境...
再者誰殺了知更鳥這個梗,好像也很難扣住實體的象徵。雖然開頭跟結尾都有鳥串場,但還是覺得跟本片有一點距離,不如中文片名(探討目擊或參與)貼切。

5.關於"那個笑話":讓我想到的是"致命玩笑"中小丑對蝙蝠俠說的笑話,所以情不自禁(?)會拿來比較。不過有點可惜,小丑的那個笑話和當下的情境顯然比較搭,很自然的表現出人生的荒謬感,目擊者片中的笑話點其實沒那麼契合全片主旨或者人生境界。

當然,以上全部都是雞蛋裡挑骨頭就是了。如果我要寫文化研究類的學術論文,大概就是從這幾個點寫吧……雖然我目前不想。
這部片真的很不錯,是個可以在臺灣書院裡當臺灣之光的片子。金馬最佳影片的入圍如果沒有它會是很奇怪的事XD
期待導演可以繼續拍更多影片讓我們支持,也讓大家看到臺灣類型片的新希望啊~
ps.黑羽兄也很厲害!要繼續寫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